新闻中心
从延长石油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李德生

发布时间:2022-11-15 09:31

内容来源:井下作业工程公司


编者按

我国石油工业重大理论奠基人之一李德生先生日前迎来百岁寿辰。李德生与延长石油情缘深厚,1951年他主动申请到延长油矿工作,为延长石油早期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建成千万吨大油田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延长石油的发展,对延长石油充满了深情厚爱。11月14日,在他百岁寿辰之际召开的李德生院士学术座谈会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兰建文代表延长石油,向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祝福。为此,本微刊发李德生院士人物通讯,重温其与延长石油的一段“不解之缘”,分享先生深耕石油地质领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指导我国油气田科学高效勘探开发和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高尚品格和感人故事。



 陕北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总是以大度的胸怀包容着所有的来访者。这里不仅以红色革命根据地闻名于世,地下丰富的油流“黑金”,让老区群众也得以脱贫致富。作为中国大陆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长石油吸引和培育着数代前仆后继的石油人。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来到这里从事艰辛的地质勘探工作,为石油兴国之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也留下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情、故乡梦。



在艰苦的陕北为国贡献





   李德生1945年7月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去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田地质室任实习员、工务员。1946年调上海中国石油总公司勘探室任助理地质师。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国石油总公司迁往北京,改组成立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



  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决定在陕北进行重点石油勘探。李德生从上海中国石油总公司勘探室调往陕北石油勘探大队,担任第二地质队队长,负责对陕北中部黄河以西,绥德以南,黄龙、宜君以北,子午岭旬邑以东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详查工作。



  黄土高原地貌有二、三百米厚的第四纪黄土覆盖在整个详查工区,只有在河谷和两侧山沟才能观察到中生界的地质露头。李德生他们每天计划好工作路线,雇佣的毛驴队由驴夫和厨工带着粮菜和办公用具等物品,向约定的村庄赶去,租个窑洞准备晚上的伙食。勘探队员背着工具徒步沿着延河及山沟,在地质露头好的地方定地质点,在岩层上仔细寻找油苗从节理渗出的痕迹,用罗盘确定节理的方向、倾角和走向,用皮尺丈量地层厚度,观察记录露头岩性,采集各个区域的不同砂样和化石标本。中午简单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困了就找个干净点的石头休息一会,一天能完成二、三十个地质点。地质队详细记录地质剖面和岩芯性质,晚上回到住宿的窑洞,在煤油灯下绘制成区域地质图。



  工作中,最让他们发愁的是遇到延河发洪水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的地点,而生活用品都已被老乡带走,只得临时找地方住宿。晚上跳蚤咬得无法入睡,连续几天都痒得难受。有时四五天都过不了河,只能凑合做饭,大家想改善生活时就买点老乡的鸡蛋。



  经过不懈努力,李德生带领地质队在延河及北侧支沟发现了青化砭构造,在清涧川及两侧支沟证实了永坪构造,还在焦家坪煤矿发现煤成油。在野外普查半年后,地质队回到西安整理资料,提出两个新观点:一是侏罗系延安组与三叠系延长组之间为一侵蚀面;延安组下部为充填式河流相沉积层;最下部一层充填式砂砾岩层另命名为富县层,厚度0-100m。二是宜君、焦家坪煤矿侏罗系衣食村煤系中的含煤层普遍含油,具有煤成油特征。







1953年2月,李德生被调到延长油矿担任主任地质师兼地质室主任,专职搞采油地质工作。由于油矿工作比野外勘探工作稳定些,李德生申请将家属从上海调来延长。他的爱人朱琪昌本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老师,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带着4岁的长女李允晨来到延长油矿(现七里村采油厂),在西坪的一孔黄土窑洞安了家。



  地质室成立后,首先系统研究了延长油矿1907年以来已完钻的141口油井资料,并开展井内漏层及地下水层研究。李德生为工程技术人员细致讲解了地下水层的归类和遇水处理办法。随后建立了岩芯库,将钻井单位保存的岩芯全部整理、编号存放在专用的窑洞内。当年9月15日,在槐里坪村钻井时,李德生根据油层水含盐量变化决定完井抽采,初产量为自喷日产油23.55吨。12月,他执笔编写《陕西延长油田上三叠统浅油层的储油和出油条件》作为延长油矿1953年地质年报。当年全矿84口采油井出产原油1367吨,较上年增长近一倍,创造了延长油矿有史以来的产量新纪录。



  1954年开春后,李德生利用苏联专家招待所会议室,开办“地质培训班”,学员为地质室、采油队及钻井队地质人员。一面讲课,一面讨论野外地质资料。油矿钻探区域自七里村逐步向西曹家圪坮一带扩展,以“找油苗、顺节理,保持适当井距,封淡水、抽盐水,自上而下开采”的布井原则和打开油层的程序,用顿钻所钻的生产井获得不少旺油井。在永坪油田进行构造细测后,钻探井试油证实长2油层具有一定产油能力。延长油矿决定成立永坪采油车间,1954年永坪油田共有生产井22口,当年采油1344吨,占全矿产油量3536吨的38%,永坪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1954年6月5日,李德生次女在西坪新窑洞内出生,为纪念与延长油矿结下的缘分,夫妇俩给孩子取名李延。



外联合攻关低渗透油藏难题





  延长油田低渗-特低渗透的物性,导致油井压力低,油田开发和增产困难很大。井井见油,井井不流,单井产量低。在国家对陕北油田开发的高度重视下,1951年至1953年,中外专家纷纷来到延长油矿会诊救急,苏联专家先后带来爆炸增产、坑道采油和火烧油层等增产措施,但效果均不理想。



  1953年11月13日,康世恩率领以苏联科学院特拉菲穆克院士为首的专家组来到延长油矿考察。11月16日,李德生在新盖的苏联专家招待所会议室内,给专家组做了延长油田地质汇报。专家提出要看岩芯,他们事先已将窑洞内保存的延长组第6层砂岩至第25层砂岩岩芯,包括砂岩层之间的页岩夹层,及生油岩张家滩页岩,在窑洞外的平地上一字排开,每层标明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数据。特拉菲穆克在总结会上作出延长油田是裂缝型油田,油层压裂法可能比爆炸法效果更好等六方面初步结论,为油矿增产指明了方向。



  1954年9月,李德生接到北京石油管理总局调令,前往玉门矿务局工作。延长油矿派车将他一家从延长送到西安。



  调离延长油矿后,他历任玉门油田总地质师,四川川中油田总地质师,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地质所副指挥,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大港油田、任丘油田地质研究所主任地质师。1959年至1963年,他参加了大庆会战,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之一。1984年起担任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对全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规划制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后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长期致力于渤海湾盆地的综合研究,创新地划分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1991年,李德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第三届)。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终身会员。

  



耄耋老人心系油田发展





  李德生始终高度关注着延长油矿的发展。他说在延长石油的经历和“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他终身受用。



从1984年12月1日前往新发现的子长油田考察至2013年10月23日,李德生和家人先后六次专程回到七里村参观故土新貌,和矿上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起讨论老矿的稳产方案,帮助制定发展规划。期间参加了“延长油矿创建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和“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出油100周年纪念”大会,并在“延长油矿特低渗透油田百年发展”座谈会上作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的学术报告。



  2007年,他看到延长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后,向笔者动情地说,延长油矿诞生了伟大的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了新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也见证了中国石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延长油矿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缩影。



  2013年10月,91岁的李院士第六次回到七里村采油厂,参观了刚修缮一新的原苏联专家招待所,并留言励志,做了题为《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术报告。




 2015年初,笔者一行在采访李院士时,他热情地讲述了过去的故事,鼓励延长石油青工勇敢担负起“再建百年油田”的时代使命。其间,李院士拿起《延长石油企业歌曲》光盘仔细盯凝良久,赞扬延长石油制作企业之歌是传承优良传统、凝聚精神力量的好做法。他还表示会多听听这些凝结延长石油企业文化和职工温情的歌曲,希望能经常听到延长石油的声音。在试穿延长石油的红色工衣时,李院士感慨地说,当年他们在延长油矿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时,还没有工衣这一概念,大家都穿着缝缝补补的衣服,生活节俭,但是工作很敬业、效率很高。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工人劳动保护做得很好,这身绣有山丹丹花的红工衣直观地展示了延长石油企业形象。



  来延长,就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见故人,总有感慨万千要诉说;离开延长,却无时无刻不惦念油田发展。李德生院士身在北京却记挂着延长石油,不仅对延长的历史和现状了然于胸,还对延长油田千万吨稳产规划及发展方向提出了专家建议。李院士认为,延长石油要不断加强地质普查,秉承深层勘探思路,深挖地下潜力,努力提高采收率同时,实施油气并举,积极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再创百年辉煌。




来源:延长石油


          编辑 | 刘   鑫 樊冰焱

责编 | 石延鑫

审核 | 董   明

投稿邮箱:ycjxdw@163.com




[ 编辑:管理员 ]